但如果可以掩盖自己的知识来源,那就显得很不可信了。
自家痛痒,自家须会知得,自家须会搔摩得,既自知得痛痒,自家须不能不搔摩得。(《答罗整庵少宰书》,《传习录中》,第86—87页) (58)假如某人知道如何照顾父母是从一个照顾长者的培训课程中习得,则这实践知识自不一定对他的行为产生规范作用,即他不一定会照顾父母。
在意欲转化的情况下,想研究长安与想亲睹长安表面上似是两个不同的意欲,但从获得深刻真实知识(真知长安)的结果看,则二者其实是同一求知意欲的引申推扩而已。(51)而沿此以往,或更可说知在行之先是理论或命题知识的特点,行在知之先是实践或技艺知识的特点。(按:同f条)(14) l.外心以求理,此知行之所以二也。(2)正如前面曾提及,道德心或良知所发出的道德的知,与其他的知一样,从知本身说是个意向性行动。(30) 朱子说:知与行须是齐头做,方能互相发(31),愚谓知而未能行,乃未能得之于己,岂特未能用而已乎?然此所谓知者,亦非真知也,真知则未有不能行者(32)。
问:伊川言:‘未有致知而不在敬。不过,当阳明的说法不断受到质疑,特别是遭遇来自程朱理学强调知先行后观点的挑战后,他已将知行合一的思考伸展至道德以外其他的知,并主张知行合一是所有形态的真知,包括道德的知与其他的知,所共有的规范性知识结构。易即道,道即心,莫非意象,故曰意象哲学,依此而作之诠释即为意象诠释。
此四者浑融为一,故宗密说:前三是相,后一是性,依性起相,盖有因由。为此,意象哲学是对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概括与总结,核心与灵魂,特质与精神。朱子说:心、性固只一理,然自有合而言处,又有析而言处。超越者,简易也,至简至一,廓然大公,指本体形上性。
由此,中国哲学史便是意象哲学时空的展开,意象哲学便是中国哲学史逻辑的展现。辟而伸者,道之显,是故万物纭纭。
不同就言上说,具体万殊,各不相同。关 键 词:中国哲学 意象哲学 意象诠释 思维方式 民族精神Chinese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Yi-Xiang interpretation of Yi-Xiang thinking mode national spirit 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一样,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中国哲学也同样存在三个问题:发展方向不明、建设水平不高、原创能力不强。横者,空-寂-知也,乃纵向之卷藏。《易》者,彰显大道之书。
深者,深心也,集诸善行、深信不疑而显示正义。之所以能以其认识事物,推测未来,乃因其冒天下之道。然变与通亦各有侧重:变多就变化与流转而言。即心即道,民族精神,亦即民族之道,乃道之全体大用,及其展开便是:思维方式-哲学思想-民族文化。
其为书也,广大悉备,将以顺性命之理,通幽明之故,尽事物之情,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。只有充分发掘和弘扬民族性,实现民族多样性之融汇,才能迎来真正的世界性。
此心即思维,故意象哲学是以思维方式为始基、本体和方法的哲学。始乎结构,立乎中道,成乎圆融。
其次,本体与思维、特质与方法既要分说,更当合说。或究而诘之,即心即道,只是宋明理学之一派,并非传统之主流。流行者,感而遂通,随缘显现——此即意-象-言也,乃以三论一,是道之流转与变易,感通与展舒。[3](P57)此结构乃可推,可行,可通者,由生生之谓易,成象之谓乾,效法之坤,[3](P55)此结构便成易-象-法或易-乾-坤。阴阳者,翕辟也,屈伸也,往来也,鬼神也。中国哲学中那些核心成对范畴皆可归乎此中。
此乃笼统而论,要得分明,须就意、象、言分而论之。[4](下册,P459-462) 回顾历史,知其得失。
哲学之特质、民族之精神与诠释之方法,尽摄其中矣。由思维圆融性,故有结构整体性。
本体即现象,现象即是本体。非来无往,往来相推,同异相济,道之所以大也。
[15](P621)自合而言,意-象-言只是一个易。此三性亦是一言-象-意关系:始乎结构,立乎中道,成乎圆融。一来一往,周流循环,生生不已,道之所以通也。[12] 由此,意象哲学之意象,实指意-象-言这一思维与结构,是本体,也是方法。
象之象乃有无、上下、大小之间者也,故可谓中象或几象,即几微之象。本体者,寂然不动,不变真如——此即意之体也,乃以一明三,是道之本体与根源,归藏与卷收。
一如种树,种什么树,这是本体问题。故结构思维,以结构确定性出发,因此,其概念具灵动性和多相性。
《老子》曰: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精及无无形,粗及于有象,如包罩在此,随取随得。
和先贤一样,本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回答,便追寻到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——《周易》。以异观之,此三者各有其用,各异其功,不可混而为一,此谓似一而三。中西融合为往,由异而明同。或纵或横,浑然易道,湛然一心,一三三一。
[27](P882)华严与禅宗之代表——圭峰禅师宗密则直云:但云空寂知,一切摄尽自性三者,空寂照。由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,此意-象-言结构可裁成上下两层结构。
简而言之,意象哲学是以意-象-言这一思维-结构为核心的方法论与本体论,意在揭示传统哲学固有之特质性,从而确立其主体性,彰显其民族性。它是以中西哲学与文化之交流、对话为大背景,以国家自强、民族自立、文化自信为宗旨,沿着现代学科理路而建构的,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现代哲学。
简而化之,超越性、灵动性与根源性便是本体三性。由思维圆融性,故有形态意象性。